小时候大家坐一起吃年夜饭,能打发时间的就是春晚,一般来说吃年夜饭的时间会往后挪挪,看春晚一边吃一边看,有段时间我家试过饭店吃年夜饭,但吃完就散了,体验感不好,用现在的话说叫没有年味。个人觉得看春晚的基本是有“天亮局”的,不搞天亮,不搞通宵很少能坚持看完整台春晚。
大家聚集长辈家后,年夜饭的过程其实是费时间的,因为大家都要动手做点菜,然后打开电视等春晚,春晚开始前一小时左右开席,一边烧一边吃,烟一支支抽,酒一杯杯喝。春晚开始,那就是聊天吹牛的开始。春晚第一个高潮一般是十点前,这时候歌舞类的节目也最好,语言类节目高潮在这之后。

零点报时,大家出门放炮仗,烟花。大人准备组局,有棋牌局和唱歌局两种,难忘今宵一结束基本就开始了,通宵是为了早上能够早点拜年,因为凌晨睡下去肯定是早上爬不起来了,所以要我看春晚就是零点和拜年时的调味剂,也是全家活动的粘合剂。在我看来春晚就是两类节目,语言类和歌舞类,和我们家的活动很像。
要说春晚节目退步了?现在的技术比过去强太多了,特别是舞台效果,编舞水平,只能说歌舞节目还是顶梁柱节目,不过亮点少了倒是真的,就是没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,用现在的话叫顶流,比如过去的毛阿敏,刘天王,菲天后,周董,费翔,谢霆锋这类,现在虽然有小鲜肉,但受众面仅限于网络。过去的影视歌三栖明星,现在是很少很少了。

他们是成名了去春晚,而不是去春晚为了成名,这个区别很大。这个可能是歌舞类节目只能群排群演的真实原因,没有那种一登台基本能控场的人物出现,放过去那叫台柱子,新编的歌曲,本身不存在传唱度,等你听出点味道,一个节目结束了,况且现在还都是合唱,每个人出镜率低,真爱粉还没反应过来,就下一个节目了。

我最直观的感受还是语言类节目的整体下滑,就算能笑也只能会心一笑,已经做不到开怀大笑。相声是下滑最大的,相声小品化,甚至演绎化,不是靠自身的语言魅力去感染观众,这是我觉得最可惜的。你不能说他们说的不努力,但就是没有内容,互动靠唱歌,牛群与冯巩也算互动类的表率,他们那时现场走模特步,开涮领导,也能说得出“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富不能富孩子,想办法让孩子们吃苦阿”这类金句,90年代的相声名作频出,堪称巅峰。

而小品一直属于新的演绎形式,感觉相声演员,歌舞类的演职人员,甚至演员都认为能插上一脚,比如说这回的小品《马上到》,这是典型的端着演小品,幸亏是排在前面演,最后被《坑》这个小品救场。曾几何时小品王说的“走两步”,瞬间爆燃全场,连现场导演都在大笑的场景一去不复返,那种大笑是发自内心,那种爆燃全场不是主持人说的台词。

非专业人士的身份去演小品,甚至唱难度如此之高的歌曲,必然引来一个大型尴尬现场,那还真不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深耕作品,拿出惊世骇俗的作品让观众惊叹,由黄霑作词,王福龄作曲、张敏明演唱的一首《中国心》,这种歌曲朴实无华,直击心灵,将一个壮阔的题材写得自然而然,最后还能编入教材。总的来说春晚目前在年味越来越少的现代社会里,算是一种不多的全家活动,希望能够常看常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