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“这次小区改造得好,环境变化很大。有适老化改造,有散步娱乐的地方,我就搬回来了。” “现在小区跟以前大不一样了,住起来很舒服。今年暑假我们就住在这里,没有回老家。”老家在金坛的魏女士说,改造后的通济新村增加了不少设施,年轻人在这里也住得惯。 通济新村的旧改,都由社区居民说了算。 “希望花坛可以改成非机动车充电棚”“老房子外墙渗水问题急需解决”“现在我们急需增加停车位”…… 通济新村改造过程中,社区坚持“党建搭台,群众唱戏”,推行“民主改造评议”制度,有针对性地设计改造菜单,让居民当主角,改到居民心坎里。
“吸纳多方资源能提升社区服务,社区氛围好了,又会吸引更多资源加入。越来越多的居民感受到,社区关爱激活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,居民自治又提升了社区关爱的良好氛围,如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环。” 社区通过开拓社会资源、广招社区“合伙人”等方式,形成“商居联盟”,搭建融合新生态。 创建省级儿童关爱之家等阵地,组建“儿童观察团”、“五老”志愿队、“爱心妈妈”等居民自治队伍,越来越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。
“我不方便出门,需要上门办助餐。”近日,通济桥社区通过“民e码”平台接收到一则“求助信息”。 80多岁的杨阿姨刚手术出院,行走不便,白天无人照看,吃午饭成了问题。收到信息后,工作人员立刻打电话联系了解老人的具体情况,当天就上门给杨阿姨办理送餐服务。 自社区创建“民e码”线上平台以来,采用“云采集”的方式收集民情民意,特别针对孤寡老幼重点人群,社区推出“上门帮办制”,让便民实事不“断联”。
联合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、区人民检察院、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,推出“9大类33小类”服务菜单、“五步工作法”制度清单。 整合街道社工站、“i养老顾问”站,打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、适老化改造样板间,每周举办居家养老服务培训…… “再也不搬走了。我们这曾经的‘老旧小区’也变成了‘幸福家园’!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