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用第2楼什么刻骨于2017-12-25 11:20发表的 :
我的小孩今年两岁了,平时也比较少发烧,但是昨天吃完饭以后,一直发低烧, .. 
发热的同时是否伴有其他症状?如无其他不适症状,孩子精神还可以,可以口服健儿清解液、清开灵、柴桂退热颗粒等中成药以及多喂温开水等方式,并继续观察其体温变化。对于儿童,一般不推荐口服复合感冒药制剂。
关于儿童发热,了解以下几点很重要:
1、为什么会发热?控制体温是人脑中一个叫下丘脑(Hypothalamus)的来负责的,它是一个杏仁大小的组织,用来控制内脏活动和体温、血糖、水平衡、脂肪代谢、饮食习惯、睡眠、情绪等生理活动,通常下丘脑把人体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温度下(大部分人是37度),正常情况下也不是恒定不变的。但有些时候,由于感染、生病或其他原因,受到这些刺激的下丘脑会告诉人体把体温控制到更高的区间上去,这就发热。一些研究人员相信,这是人体和细菌的斗争:很多病菌的最佳存活温度就是体温37度,发烧有助于帮助消灭病菌,所以发烧不是生病,而是抵抗生病的战斗。平常所说的发热把脑子烧坏了,不是发热的本身的原因,而是有其原发病引起。
2、正常儿童体温:肛温:36.5~37.5℃, 口温: 36.0~37.4℃ 腋温: 36.0~37.0℃
3、发热的定义: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成为发热。
4、发热的诊断标准:临床工作中,通常采用肛温≥38℃或腋温≥37.5℃定义为发热。
5、发热的分度:低热:37.8~38.5℃ 高热: >39℃ 过高热: >41.5℃ 6、退热处理的目的:退热不是治病,退热的目的不应仅仅是降低患儿体温,而是为了减轻儿童因发热引起的睡眠不安、烦躁、胃口差、长时间哭泣、活动减少等不适症状,进而减轻家长对孩子发热的紧张或恐惧情绪。故不能把体温降至正常作为儿童退热的目的。
7、发热的处理措施:(1)3个月以下婴儿推荐物理降温,且尽快就诊;(2)物理降温包括:适量饮水、减少穿着衣物、降低室内温度等方法。(3)药物降温:对于肛温≥39.0℃(口温38.5℃,腋温38.2℃)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,可以选择药物降温。(4)退热药的选择上,各国指南非常一致的首推对乙酰氨基酚(泰诺林)和布洛芬(美林)作为儿童退热药的选择。比较而言,乙酰氨基酚较布洛芬安全性稍好,布洛芬疗效更强劲、迅速。不推荐乙酰氨基酚(泰诺林)和布洛芬(美林)交替使用用于儿童退热。3-6月推荐对乙酰氨基酚,≥6月,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。(5)不推荐肌注退热针,应用激素退热也不科学,不可取,除非医生认为十分必要。
8、大家可以简要的了解一下《中国循证指南对儿童退热推荐意见(2016年)要点》:(1)温水擦浴不推荐作为发热的治疗措施;(2)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;(2)发热儿童不应穿的过少或者过多;(3)不要将发热儿童体温退至正常作为使用退热药的唯一目的。(4)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;(5)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。希望我们对待发热更新观念,正确的呵护孩子成长。